认知损害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十分常见且致残性高;精神分裂症最初被称为“早发性痴呆” (dementia praecox),充分体现了认知损害在该病自然病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先前的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从起病前多年即可发生。与未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智商 (IQ)已缺陷0.5个标准差 (SD),首次发作后IQ缺陷扩大至1个SD。然而,这些结果尚不足以概括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下降的全貌,其认知损害究竟“早发”到何种程度,认知功能在疾病过程中如何变化,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干预。
本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王继军教授将为我们解读一项发表于JAMA Psychiatry、研究时间横跨25年的队列研究[1]。该研究从IQ下降的角度出发,追踪了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患者从小学到老年认知功能变化轨迹。
顶刊随访25年纵向队列研究
描绘精神分裂症相关认知损害发展轨迹
目前,精神分裂症被认为同时具有神经发育障碍及神经退行性障碍的特点,上述两个模型均凸显了认知损害在精神分裂症病程中的关键作用:神经发育障碍模型强调认知损害“出现之早”,早于精神分裂症首次发作数年甚至十几年;神经退行性障碍模型强调认知损害“持续之久”,首次发作后仍呈现进行性恶化并贯穿一生。
本项发表于权威期刊JAMA Psychiatry的研究基于长期纵向随访数据构建模型,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研究数据来自于纽约Suffolk County心理健康项目,这是一项针对首次入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纵向研究。患者招募时间范围为1989年9月至2019年10月,并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受试者特征:本项研究共纳入428名患者,被分为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组(n=212)和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组(n=216),前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碍,后者包括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物质滥用所致的精神障碍和非特定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前均未被诊断为智力障碍,男性占59.6%,精神病发作时的平均年龄为27 (SD±9) 岁。健康对照组在20年随访时招募,研究人员通过在精神障碍患者居住的区域内随机招募了人口统计学匹配的对照组,并在20年和25年随访时,评估其IQ分数。
图1 研究设计和各时间点收集的数据总结
认知评估:神经认知评估包括语言配对联想与视觉重建、符号数字模拟试验、连线测验A和B、受控口头词语联想测试、词汇测验及Stroop色词测验。总共有1,619项认知功能测试值可用。所有测试成绩均采用专门的方法转换为IQ分数 (平均值=100,SD=15)。
统计方法:研究者通过构建随机截距多层次模型描绘了患者的认知轨迹。比较了四种模型:线性模型、二次模型、以及具有1个或2个轨迹变化转折点的样条模型;使用贝叶斯信息标准 (BIC) 对模型进行比较,BIC是平衡模型拟合度和简约性的统计量,得分越低,模型越简单,拟合度越高。使用双侧t检验来评估回归参数的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显著。
“早发、持久、严重”
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认知损害难题
基于年龄的认知变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下降。在两个疾病组中,认知功能的下降在成年后开始加速。精神分裂症组的认知功能下降比对照组早约20年,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比对照组早约10年 (图2)。
图2 精神分裂症、其他精神障碍患者及无精神障碍对照的总体认知功能随年龄变化的轨迹基于病程的认知变化:在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组中,自精神病发作以后,相比于年龄,病程函数能更好的描述认知功能变化的轨迹;最终得到的最佳拟合模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命名为“正常阶段”“下降阶段”和“恶化阶段” (图3)。
图3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轨迹
▶ “正常阶段”:即从童年至精神病发作前14年。此阶段,后来患上精神病的人的总体认知功能保持稳定 (P=0.24)。
▶ “下降阶段”:即精神病发作前14年至发作后22年。此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开始显著下降,IQ每年下降0.35分 (95% CI, 0.29-0.42; P < 0.001),且下降速度显著快于其他精神障碍患者 (IQ每年下降0.15分; 95% CI, 0.08-0.22; P